2020年9月 引自:《中國教育報》
“今天,我要自豪地說,武漢保衛戰、湖北保衛戰,我們打贏了!”8月30日晚,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院長、附屬協和醫院院長胡豫教授👮🏼♀️,為200余名醫學生上開學第一課時,深情回顧那段驚心動魄、刻骨銘心的歲月。
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🐷,胡豫凝聚醫者力量,踐行醫者仁心⭕️,用白衣逆行的感人事實來淬煉學生的醫學之魂;三十載醫學改革創新,善下“先手棋”,培養新時代醫學人才;在祖國大地上𓀚,師生共書醫學創新的時代答卷🏋🏻♂️。前不久🔍,他當選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。
最好的教育方式🫴🏿,莫過於以身垂範
2月10日😫,習近平總書記與武漢一線醫護工作者視頻連線,胡豫代表協和醫院作出凝心聚力、攻堅克難、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的堅強保證。他是這麽說的,更是這麽做的。
作為協和醫院院長,胡豫帶領全院迅速投入到對抗新冠病毒的戰鬥中🏋🏼♂️。他說:“只要國家有需要,協和就傾其所有。”在和死神賽跑的過程中,協和醫院先後開辟了3個院區💇🏿♂️、2所方艙醫院共5個戰場🖤,收治5200多人次新冠肺炎患者,接診2萬多名發熱患者,是湖北省此次抗擊疫情收治病患最多的醫院之一,成為戰疫前線的“航母”級醫院,為武漢保衛戰的勝利貢獻了協和力量。
疫情最危急的時候,胡豫不分晝夜落實開展核酸檢測⛽️、改造重症患者定點醫院🚾🐟、開建方艙醫院,為救治患者、加強防控殫精竭慮🤌🏿。在協和醫院腫瘤中心全面完成隔離病房改造之際,寒潮來襲,2月15日那天,56歲的胡豫在風雨中督導新冠肺炎患者轉運,戰疫不停。當天完成499名患者的轉運收治,前3天共計收治患者近800人,履行了“應收盡收”的諾言。
“記憶最深的是方艙醫院的建設,我當時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看了場地💂🏿♂️,覺得非常困難,因為這裏是會展場館,沒有製暖設備,廁所很少,醫護人員的隔離,三區兩通道的病房設置都做不到。但是我們想盡一切辦法,最終在48小時內按照標準完成了全部改造,完工的當晚就收治了600多人👩🦰。”胡豫回憶說👨🏻🦼➡️,這種中國速度、中國力量,就是時代教育最好的“養分”。
在他的激勵下,協和醫院的青年醫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到疫情防控鬥爭中,不少學生積極行動,參與臨床協調🍹、後勤保障、科技攻關、科普宣傳和誌願者工作,與前線的老師並肩作戰👦🏼。
“不待揚鞭自奮蹄”,抗疫戰場上💇🏻♂️,胡豫在一線奮戰的一幕幕流傳在學生的班級群、朋友圈中。他用醫者與師者的擔當使命👱🏽♀️,為第一臨床學院的所有學生上了最生動的一堂思政課。他沖鋒在前、勇於擔當、無所畏懼的精神🫸🏿👨🏿🚒,為廣大青年學子做出了表率📐,不少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到疫情防控鬥爭中🆓,臨床協調☎、後勤保障、科技攻關、科普宣傳、誌願服務……學生們以默默的行動與前線的老師並肩作戰,共同匯聚起戰疫的磅礴之力。
與時俱進,培養卓越醫學人才
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勇擔時代命運的“卓越醫學人才”,如何下好醫學教育改革的“先手棋”?這是胸懷家國情懷的醫學教育工作者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!
疫情之下,日常的教學活動無法正常開展🔉,這一困境讓教育界開始思考如何打破時空壁壘,創新教學形式。“眼下,疫情防控的力度仍然不能松懈,規培學員還不能到醫院實地學習👨🏻🔧,但是醫學儲備人才培養的腳步不能停,這需要我們與時俱進👨🦲🌯,培養卓越醫學人才。這也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性。”胡豫說。
敲擊鍵盤,瀏覽病例,人機對話,虛擬問診……疫情之下,“被困家中”的第一臨床學院本科生只需登錄一套特殊的網絡系統🎑,就可以開展在線臨床思維訓練。系統中有數字化的典型臨床病例,集問診🦩、檢查、治療等全過程為一體🧎;有智慧化的人機交互,模擬生動的臨床學習情景🐇,有效提升診療思維這項合格醫者必備核心能力。這套名為“基於虛擬標準化病人的臨床診療思維綜合訓練系統”就是胡豫牽頭研發的❓👩🏻⚕️,2019年獲批湖北首批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。
胡豫總是瞄準國際前沿,敏銳挖掘新趨勢,不斷拓展醫學教育改革的新思路。2012年,他率先牽頭擔任臨床醫學八年製本科生“血液系統疾病”課程責任教授,帶領課程團隊📜,基於最新的器官系統整合教學改革思路0️⃣,有機整合學科知識,由淺入深,由易到難地精選教學內容💇🏻,真正實現機能與形態、生理與病理、宏觀與微觀🧗🏿♂️🧔🏿、臨床與基礎的結合;編寫與課程匹配的高水平器官-系統整合教材《血液與腫瘤疾病》,為其他器官系統的改革推進提供了“樣板”🦒。
2017年👵🏽,胡豫又突破性地將“互聯網+”信息技術應用於醫學教育領域🟥。他率領團隊完成人衛社“內科學”(血液系統)MOOC課程建設,獲批“湖北省首批本科精品在線開放課程”🤜。他積極探索SPOC結合MOOC的O2O教學模式,結合臨床教學特點,應用於理論課、實習小講課👨🏻🔧、教學查房及臨床技能課等諸多臨床教學環節中,大大提升了臨床醫學的教學成效。
胡豫善於總結✖️,筆耕不輟,將多年的教育實踐和育人情懷書寫在醫學教育領域。近五年來👨🏻💼,他以主編及參編身份編寫包括多套國家規劃教材在內的教材19部。他還將數十年不斷積累的臨床病例素材充實教學內容,精心製作成圖文並茂、動靜結合的多媒體課件,深受學生好評🐱⇒。
立足國家需求、立足實際做研究
胡豫常說👩🦽:“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發文章,推進臨床工作和人才培養才更重要。”他的研究有一個突出的特點——鮮明的創新導向和問題導向🥚,立足疾病和病患,深入研究,將潛心問道與關註現實和服務社會相統一🩳。他要求學生立足國家需求,以醫學科學家的成長目標激勵自己,立足實際做研究。
小唐是第一臨床學院八年製的學生,今年疫情期間,未能返校的她通過新聞🤷🏿、微信關註到導師胡豫在指揮全院緊急作戰的同時🌨,在本院牽頭建立了重症、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期血漿治療研究團隊🧑🏿🏫,利用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臨床研究🍴。深感於導師胡豫的醫者父母心和科研追求,小唐隨後也申請加入到胡豫的科研團隊中,配合輸血所、武漢血液中心等機構積極搜集相關材料🤛🏽。
作為血液學專家,胡豫發現雖然多數患者預後良好🧚🏽♀️,但部分重症♿、危重症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礙𓀁,甚至危及生命🏪。於是他啟發學生對這些未知領域大膽探索,指導學生查閱分析相關研究報道、結合臨床觀察結果深入統計分析,最終發現肺栓塞可能是新冠肺炎高危因素,由此呼籲在臨床推廣DVT預防策略👳🏽,顯著降低了協和醫院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。相關成果發表在《中華血液學雜誌》等雜誌上,解決了特殊時期國家的迫切需要🪓,對於小唐來說,這是一段彌足珍貴的學習經歷。
作為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🧾、2020年“全國創新爭先獎”獲得者,胡豫的科技創新成果斐然,而他也非常註重將科研成果融入到醫學人才教育中🔴。再忙,他也會和學生們一起學習最新文獻✋🏿,討論科研新思路、新技術,對學生們的疑惑給出實用性強的建議和方向😦。
作為第一臨床學院學生心目中“我最喜愛的老師”之一,22年裏🪑,胡豫培養了大量的卓越醫學接班人👩🏽🌾。在他的指導下👈🏻,學生紛紛在世界頂級刊物發表文章🧑🏻🦲♤。他本人也榮獲“全國寶鋼優秀教師”、“湖北名師工作室”主持人🦸♀️、華中科技大學“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”、“師德先進個人”等稱號🩹。
來源:http://www.moe.gov.cn/jyb_xwfb/moe_2082/zl_2020n/2020_zl48/202009/t20200915_487987.html